详情
产品规格 图文详情

<p>鸿企荟说:纱线创新,一条必须走却又难行的路</p><p><img src='http://img3.dns4.cn/pic/87744/YEFEN/20160119110303_2044_zs_sy.jpg' /></p><p>“现在的中国,就是50年前的欧美,30年前的日本台湾,而东南亚,就是10年前的我们。”这是东莞市大朗鸿企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先生对当前毛织市场的判断,桥头纱线,他觉得,纱线产业已经到了转型的紧要关头,不创新,就只能苦苦支撑,乃至消亡。</p><p>然而,研发,创新,又谈何容易?</p><p>毛织纱线,作为毛衫生产至关重要的原料,直接决定着服装最后的质感和款型,纱线,研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成分、工艺、纺机生产等各种因素。同时,研发出来之后,必须经过2—3年的实验推广才能出大货,而很多新品由于不受市场欢迎,很快便会消逝在滚滚红尘之中。</p><p>东莞市大朗鸿企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先生,有着近30年的毛织从业经历,也曾经历过创新失败的痛苦。他说,创新是一条很长并且很难的路,必须要先调研,后铺货,先做几十公斤的样缸,派发给有代表性的客户试用,经过市场检验,有客人下单了再慢慢大批量生产。毕竟,新品有风险,没有任何人能保证创新是成功的。</p><p>并且,这一路上,艰辛不仅在研制,还在于被。“纱线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即使门槛再高,也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是完全不能复制的。”在业内人士看来,研发付出成本,销售承担风险,实验成功后还容易被跟风,创新研发之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因此,即使大力研发,也至少得保证有60%-70%是市场的成熟产品,这是生存的基础;推20%左右的新品,纱线支数,这是发展的希望。</p><p><img src='http://img3.dns4.cn/pic/87744/YEFEN/20160119110302_2064_zs_sy.jpg' /></p> <br /><p>对此业内也有不同声音,某纺织上市企业老总表示,“机器换人”只是纺织产业转型的一个方向,如果企业是以规模制造、高效制造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可以这样做。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通过硬件上投入、设备上的领先来确立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超越,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软件上发力,加强对人才的投入、环境的营造,让创新的源动力去支撑企业发展。</p><p>  无论如何,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以及劳动力的持续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纺织业的内生动力必须要不断增强。这几年,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受到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关注。作为“中国机器人元年”,2014年已经有一大批企业开始走在“机器换人”的路上,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相关技术研发、实施相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得到激发<img src='http://img3.dns4.cn/pic/87744/xianhuo/20150108141918_9569_zs_sy.jpg' /><img src='http://img3.dns4.cn/pic/87744/xianhuo/20150108141920_8340_zs_sy.jpg' /></p><p><br /></p> <br /> 纱线支数|桥头纱线|鸿企纺织(查看)由东莞市鸿企纺织品有限公司提供。行路致远,砥砺前行。东莞市鸿企纺织品有限公司(www.hongqifangzhi.com)致力成为与您共赢、共生、共同前行的战略伙伴,更矢志成为混纺系列纱线较具影响力的企业,与您一起飞跃,共同成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