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产品规格 图文详情

维达外贸企业管理软件——认真对待每一个询盘

一、基层人员很重要

其实对于客户而言,一个公司最最重要的不是高管,不是大老板,而是直接接触客户的基层员工。客户对这些员工的印象,就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这个公司的印象,如果员工彬彬有礼,服务周到,自身素质过硬,谈吐不卑不亢,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邮件写的滴水不漏,对于产品的把握十分专业,你如果是客户是不是很愿意跟这样的员工打交道?是不是很愿意跟这家公司做生意呢?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跟银行打交道,存钱取钱什么的。相信你有时候对某个银行非常不满意,但问你原因,可能只是对柜台小姐不满意,做事拖拖拉拉,仅此而已。但就是因为这一件小事,直接影响了你对这个银行的看法。这个银行真的不好吗?其实也不错,各项业务都很靠谱,高管那也许就更厉害了,都是多年从业经验的行业专家。那么为什么就失去了我的这个客户呢?因为大部分的客户是见不到老板,接触不到高管的,每次办理业务直接面对的都是银行的基层员工,直接决定的客户的观感。



人都是感性动物,往往会凭着一己的好恶来判断某个人或某个公司,如果接触的这个业务人员思维混乱,没法沟通,你自然会对这个公司印象恶劣,不想再继续谈下去,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对于外贸公司和工厂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中层和高层。在外贸开发的过程当中,训练有素的基层员工一定是排在第一位。新客户发询盘过来,初次联系你们的公司,这个负责回复邮件的员工就直接代表了你们公司的形象。如果回复不专业,或者邮件写的不好,或者速度太慢,或者觉得这个客户可能是而不回复,就会自然而然让这个客户对公司的印象很恶劣,以后还会不会有询盘就很难说。金字塔的塔基很结实,上面的就算不够紧密也不会倒。如果塔基一塌糊涂,中间和塔尖,就算质量再好,也会东倒西歪。

二、如何看待人才

很多做外贸业务的朋友说现在的新客户很难做,开发很艰难。其实如果让销售总监甚至老板去处理跟进这些询盘,或许就会发现新客户的开发并没有那么难。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答案就是基层的业务人员出现了问题。因为不够专业、因为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跟工作是脱节的、因为外贸教材严重滞后等等。没有专门的主管负责传授他们的产品知识;也没有参加过展会,直接接触客户;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工作动力,又没有人帮助他们带他们;不同区域的市场不了解,也没有提供自己发挥的品牌……太多太多的原因,导致了基层人员的不专业,开发客户自然会变得难上加难。



我曾经特地拜访过几个美国朋友,都是大公司的高管,有做贸易的,做行政的,做金融的,横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当我问他们,对你们公司而言,什么东西最重要的时候,他们回答都出奇的一致,都是说trained staff(训练有素的员工),或者说skilled staff(专业的员工)。如果拿同样的问题问国内的老板,我相信有些人会回答“人才”,也有可能会回答“企业文化”、“公司规模”、“创新能力”等,但即使把人才作为答案的老板,会真正注重人才吗?或者他们只是关注一个空降而来的海归,或者是去同行那里挖了一个高管过来,觉得这样就足够了,而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培养。



老板的能力再强,主管再厉害、再专业,始终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已,作用有限。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需要的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高效率,高素质的专业团队,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无往不胜。



永远不要觉得开发新客户就是拼价格,这是错误的。只要我的价格比同行低,就可以拿下订单,那外贸是不是太容易了?专业和服务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也许更胜于价格。如果你的价格好,但是表达能力太差,客户不知道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沟通,那么你又如何突出自己的价格优势呢?



目前国内的外贸行业除了外商采购办以外,大部分的工厂和贸易公司都属于民企,管理和培训有所缺失,不重视甚至忽视对新人的培训,自然结果不容乐观。老板和主管都在忙,没有时间培训管理基层员工,老员工或者直接上司很多又出于私心不愿意带新人,老客户越来越难伺候,新客户开发又无比困难,人员流失也非常严重,结果一年一年下去,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却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改变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形成比较高效的培训机制。

三、案例分析:供应商的选择

三年前,我供职于一家美国公司的中国采购办,担任高级采购总监,有一天我收到总部关于名片夹的询价,用于促销,数量暂时未知,要我推荐合适的供应商,并提供图片和报价给他们筛选。我为了多做比较,就找了几家新的供应商,有贸易公司也有工厂,我的习惯是先写详细的邮件,告诉他们要询价的产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公司和合作条款,然后再打电话过去,确认跟进一下细节,几个场景就出现了,为了区别,我用ABCD代表那几家供应商。

A公司:

邮件发过去没有回复,打电话过去询问,直接的开口就是:“你是谁?你找谁?你在干嘛的?你要询价?你们是什么公司?哪里的?订单数量是多少?”一连串的审问,我只好匆匆说了句谢谢就挂了电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