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产品规格 图文详情

合肥屋面双组份防水施工方案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双组份型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屋面防水层工程防水施工。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要求
2.1.1.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
2.1.1.1. 规格:反应固化型涂料,分为AB双组份,需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使用。
2.1.3. 贮存及运输
2.1.3.1. AB两组材料应储存在室内通风干燥处,并远离火源,严禁混存,储期不超过6个月。
2.1.3.2. 运输中严防日晒雨淋,禁止接近火源,防止碰撞,保持包装桶完好无损。
2.2. 工具 电动搅拌器(功率0.3-0.5KW,200-500r/min)、搅拌桶(容积10L),油漆桶(3L)、塑料或橡胶刮板、滚动刷、油漆刷、弹簧秤、干粉灭火器等。
2.3. 作业条件:
2.3.1. 基层表面清洁平整光滑,无渗漏无积水,用2m直尺检查,最大空隙不应大于5mm,不得有空鼓、开裂及起砂、脱皮等缺陷,空隙只允许平缓变化。阴阳角处应做成半径为50mm的圆角。
2.3.2. 如基层为混凝土结构面且较为平整,可进行局部修补整平,将气孔,小孔洞堵塞平整。
2.3.3. 涂料施工宜在1030气温的晴天进行,雨天和五级以上大风不得施工,雾天时亦不宜施工。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基层清理→细部处理→配制底胶→涂刷底胶→细部施工→第一遍涂膜→第二遍涂膜→第三遍涂膜防水层施工→防水层→防水层验收→保护层饰面层施工
3.2. 基层清理
施工前将验收合格的基层清理干净。
3.3. 节点(阴阳角位、水落口、伸出屋面管道、屋面上部设备基础和预埋件等)附加增强层施工。
3.3.1.2. 涂刷第一道涂料,可加少量相应的溶剂稀释。
3.3.1.3. 待第一道涂料干固成膜后,涂刷第二道涂料,用软刷反复涂刷贴实,干固后再涂第三道涂料。 
3.3.2. 水落管口节点防水层施工
3.3.2.1. 水落管安装完毕后,堵塞预留孔洞,
3.3.2.2. 找平层施工时沿管口周边预留20×20mm宽凹槽。
3.3.2.3. 防水层涂至管道周边,涂料涂刷管口周边凹槽成膜。
3.3.2.4. 保护层施工时同样在管口周边预留凹槽。
3.3.3. 伸出屋面管道附加增强层施工
3.3.3.1. 找平层沿管道周边预留20mm×20mm凹槽,并嵌填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油膏。
3.3.3.2. 用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管道外壁,不小于250mm高,附加增强层施工同阴阳角位。
3.3.3.3.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用水泥砂浆保护层覆盖,并于防水层收头处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油膏封严。
3.4. 大面积涂膜施工
3.4.1. 配料:
3.4.1.1. 按说明比例先将A料倒入搅拌容器内,然后边加B料边搅拌。搅拌采用低速电钻配搅拌头进行机械搅拌,搅拌时间约35min,以混合料的颜色均匀一致为标准。
3.4.1.2. 每次配制量不宜太多,控制在1小时内用完。同时采用面积用量法控制涂层厚度。
3.4.2. 涂刷成膜。
涂层采用分遍涂刷成膜。第一遍涂料应稍稀,可加入少量相应的溶剂稀释涂覆要昼均匀,不能有局部沉积,并要求反复涂刷几次使涂料与基层之间不留气泡,粘结严密。后一遍涂刷涂料时,应待先涂的涂料干固成膜后方可进行,涂层干固时间约812h,每遍涂刷的方向应与前一遍相垂直。
3.5. 保护层施工
3.5.1. 当立面涂膜采用水泥砂浆保护层则要在最后一遍涂膜干固前,撒上一层干砂,以利于增强与水泥砂浆保护层的粘结力。水泥砂保护层表面应抹平压光,并应设表面分格缝,分格面积宜为1㎡。
3.5.2. 用块体材料作保护层时,宜留设分格缝。分格面积不宜大于100m2;分格缝宽度不宜小于20mm
3.5.3. 用细石混凝土作保护层时,混凝土应振捣密实,表面抹平压光,并留设分格缝。分格面积不宜大于36m2;分格缝宽度不宜于于20mm
3.5.4. 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与防水层之间应设置隔离层,隔离层可采用空铺沥青油毡或无纺布。隔离层应平整,起到完全隔离的作用。
3.6. 操作要求
3.6.1. 立面涂层应用棕刷进行施工,而平面涂层则可用橡胶刮板或棕刷或长柄滚刷施工。
3.6.2. 在相同高度的施工面上,要先涂远离配料点部位,后涂近处;先涂立面,后涂平面。
3.6.3. 当涂料粘度过大不易涂刷时,可加入少于B10%的稀释剂稀释。
3.6.4. B料有沉淀现象时,在搅拌均匀后再进行配制,否则会影响涂膜质量。
3.6.5. 当涂层取2.0mm时,每平方米混合料用量为2.7kg。平面分三遍涂刷成膜,第一遍用量为0.7kg,第二、三遍用量为1.0kg;立面分四遍涂刷成膜,第一遍用量为0.6kg,第二、三、四遍用量为0.7kg
3.6.6. 每遍涂膜施工前,应检查前一遍有无残留的气孔或气泡,如有则应用橡胶刮板将涂料用力压入气孔后局部涂刷,然后才可进行下一遍涂膜施工。
3.6.7. 涂层施工应连续进行,当不能连续施工,需要分段进行时,段与段之间的涂膜搭接口不应小于300mm
3.6.8. 转角及节点处的涂层,应薄涂多遍,不得有流淌、堆积及胎体外露现象。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涂膜防水材料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规定,具备产品合格证及现场见证取样抽检合格资料。
4.1.2. 
涂膜防水层及其局部应加强的变形缝、预埋管件处、阴阳角部位的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不得渗漏水。
4.2. 基本项目:
4.2.1. 附加涂膜层的涂刷方法、搭接、收头应按设计要求,粘结必须牢固,接缝封闭严密,无损伤、空鼓等缺陷。
4.2.2. 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涂膜厚度均匀、粘结牢固严密,不允许有脱落、开裂、孔眼、涂刷压接不严密的缺陷。
5. 成品保护
5.1. 涂膜完成24小时后,其他施工人员方可进入涂膜施工地带范围,且必须穿着软底胶鞋。
5.2. 涂膜完成后,不得随意刻划涂膜表面,不得持任何硬物在涂膜上拖行,不得堆放重物、硬物。
5.3. 做保护层时,运送材料的小车等运输工具必须用充气胶轮。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气孔、气泡:材料搅拌方式及搅拌时间未使材料拌合均匀;施工时应采用功率、转速不过高的搅拌器。另一个原因是基层处理不洁净,做涂膜前应仔细清理基层,不得有浮砂和灰尘,基层上更不应有孔隙,涂膜各层出现的气孔应按工艺要求处理,防止涂膜破坏造成渗漏。
6.2. 起鼓:基层有起皮、起砂、开裂、不干燥,使涂膜粘结不良;基层施工应认真操作、养护,待基层干燥后,先涂底层涂料,固化后,再按防水层施工工艺逐层涂刷。
6.3. 涂膜翘边:防水层的边沿、分项刷的搭接处、出现同基层剥离翘边现象。主要原因是基层不洁净或有积水,收头操作不细致,密封不好,底层涂料粘结力不强等造成翘边。故基层要保证洁净、无积水,操作要细致。
6.4. 破损:涂膜防水层分层施工过程中或全部涂膜施工完,未等涂膜固化就上人操作活动,或放置工具材料等,将涂膜碰坏、划伤。施工中应保护涂膜的完整。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聚氨酯涂料应有产品合格证及现场见证取样抽检的试验报告。
7.2. 辅助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使用配合比资料。
7.3.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资料及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8. 安全技术措施
8.1. 聚氨酯AB料、稀释剂等均为易燃品。应储存在干燥、远离火源的地方,储仓及施工现场禁止烟火,并配备消防器材。
8.2. 施工现场应通风排气,在通风条件差的地方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每隔12小时到通风地点休息1015mim。施工过程操作人员感到不舒适,应马上离开施工现场,严重时应到保健站检查。
8.3. 施工时戴防护手套,避免聚氨酯涂料污染皮肤。
 

相关推荐